孩子識字難?這里有個好方法。
- 來源:愛和樂教育服務有限公司
- 點擊數:982
- 發(fā)布日期:2016-08-31

漢字是中國古老的文字,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一路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走來,直到我們今天所使用的簡化字。
一直以來,漢字都被舉世公認為,認、記、學最難的一種文字。
中國的漢字從形體上,比較復雜。比如,英文,就是由26個基礎字母經過不同順序組合的一種形式。然而中國的漢字,“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似乎沒有任何規(guī)律可言。
外國人感受“漢字難”
我來自美國,現在在北京語言大學就讀漢語專業(yè),我十分熱愛中國,和中國的文字以及中國文化,但是我學習漢字很吃力,漢字太難了,我前天看的書,認識了一個字,今天再看就不認識了,我覺得中國的文字太奇怪了,我始終找不到中國文字的規(guī)律。
幼兒園老師反映孩子識字難
我教幼兒園已經5年多了,迎來送走了很多孩子,但是識字始終是個大難題。一些孩子們比較熟悉的字還好一些,比如“山、人”這些字,孩子們能夠看到實際的形象,通過引導,孩子們還能夠勉強認識,其他字就難說了。
一年級課本改革,先認字后學拼音
新學期開始,今年很多城市的一年級語文課本進行了大改革,新教材將“識字”放在第一個單元,先接觸識字,再學習拼音,明確表達了“拼音是為識字服務的”。所以,如果不在小學前教孩子識字,將來上了一年級,勢必會感覺到學習比較吃力。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漢字數量甚多,就是專家教授也沒辦法全數掌握。漢字到底應該要怎么學呢?
我們怎樣讓孩子們從小就把很多字認識了,而不是僅僅“認”,實際是“認而不認識”?
怎樣讓更多的外國友人,更容易學習漢字呢?
改變這些,就要以漢字的基本造字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本身傳統(tǒng)文化,來認識古人造字的思想。并把它轉化為我們今天學習漢字的方法。
關于如何認識漢字,今天普遍有兩種方法。
一是,這個字怎么寫,橫豎撇捺,念什么,什么意思,這是教知識。
二是,教智慧,要告訴孩子漢字背后的故事,這是一個喚起大腦中古老的記憶,開啟孩子的智慧過程。
《雙法字理》
中國著名的語言學、文字學家,白雙法教授,為了解決“漢字難”這個問題,三十年如一日,翻遍中國所有能夠記錄漢字的書籍,搜集整理了許多相關數據,獨辟蹊徑地探索出了一套識字方法。
這種識字方法源于而又有別于傳統(tǒng)。他以上百個象形字為基礎,按照兩種造字法,將相關的其他字延伸出來,挖掘梳理了漢字的來龍去脈,因此取名“雙法字理識字法”。
這種方法從根源講述每個漢字的起源和古人造字的原始想法。學習者知道了這些,無疑就了解了這個字為什么這樣寫和為什么表達這個意思。
比如,關于“氣”這個字,用雙法字理是這樣解釋的。
三個橫,第一橫表示天,第三橫表示地,而中間的一道表示氣體。最上面天的部分加一撇,表示往上升的氣,最下面地的一筆往下拉,表示是往下的氣,接著地的。這樣解釋,孩子就能非常形象地知道為什么這個字寫成這樣了,達到深刻記憶的效果。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外國人和中國孩子初學漢字使用。
《漢字宮》
現在,這種獨特而十分有效的“雙法字理識字法”已經被拍攝成了一部識字教材DVD動畫片——《漢字宮》。
《漢字宮》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影視故事的手法教孩子學漢字,給孩子乃至家長和老師帶來了“漢語有聲有色大字典”。
《漢字宮》的故事情節(jié),是一位古代走來的和藹可親的漢字老爺爺,帶著兩個天真活潑的小朋友暢游漢字宮殿。漢字爺爺給孩子們講解每個漢字的來歷、讀音、字形、意義和書寫,把象形字、形意字、意音字都講得栩栩如生。
《漢字宮》將“識字”放置在很多生動有趣的情境里,畫面具有故事性和連續(xù)性,可以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孩子們邊看動畫,邊學知識,不知不覺就能把漢字印入腦海里,終生不忘。
(輕松學漢字,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和樂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