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愛和樂教育服務有限公司
- 點擊數(shù):1283
- 發(fā)布日期:2016-08-27

一天帶兒子下樓,迎面遇上了他的小伙伴凡凡和他媽媽,還沒站定,凡凡就沖著兒子撩過來一巴掌。兒子當時就懵了,我立馬蹲下身摟住他;凡凡媽媽也迅速扯開凡凡,然后摸摸我兒子的臉說,哥哥這樣做不對,他沒有你棒,你別生氣。接著拉過凡凡的小手嚴肅地說,你這樣非常不好。
凡凡還沒到三歲,一副笑瞇瞇的樣子,我估摸他沒有惡意,而凡凡媽處理得也不賴。兒子他也只是愣了兩三秒,然后和沒事了一樣。所以我雖然心痛,也沒覺得生氣。只和凡凡說,你以后可以輕輕摸弟弟,不要打他!
我沒有讓孩子打回去,但是卻在思考,孩子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老這樣,他是不是會變得很懦弱?。课沂遣皇窃撟屗蜻^去呢?
被打有沒有受傷害要聽孩子自己說。
和凡凡他們告別,我問兒子,你痛嗎?
他搖搖頭:不痛。
我又問,你生氣嗎?他說不生氣。
因為兒子性格偏內(nèi)向,我還是想再確認,你不生氣嗎?
他說,嗯,我比凡凡哥哥棒!
我松了一口氣,說明這事我們看得很大,但他并沒有很在意。而凡凡媽媽事后的彌補也很好地疏導了他懵逼瞬間的情緒起伏。
所以孩子有沒有受傷害,受傷害的程度有多深,我們的感受和判斷并不準確。我們的感受不代表他人的感受,同樣的,大人的感受也不等同于孩子的。
我又想起另一次,兒子也是和凡凡在玩,也是很突然,凡凡突然把兒子手里的餅干給打掉了,見餅干碎了一地,兒子傷心地大哭起來。
被扇一巴掌和被打掉一塊餅干,在大人的世界哪個更嚴重?毋庸置疑一定是前者,因為巴掌意味著尊嚴啊,小小餅干哪能和尊嚴比?
但是在我兒子眼中,很愛的餅干才是最珍貴的,被弄丟了不再能吃那是真正傷到他了,被扇巴掌也許會感受疼與不疼,但他還聯(lián)系不上尊嚴。
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被打未必一定受傷害,到底什么體會,我們要通過孩子的反應去判斷,要去了解他最直接的感受。
被打了打回去一定行嗎?
有一次在早教班,我看到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去搶差不多大的另一個小男孩手里的玩具,被搶的小男孩被推了一下重心不穩(wěn)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哇地大哭起來。
“有什么好哭的,你搶回來就是了!”見孩子被欺負,媽媽很著急,還恨鐵不成鋼地說了一句:“整天只知道哭哭哭,沒用。”小男孩哭得更傷心了……
其實,他被推倒的那一刻可能是屁股痛了,可能是有點被嚇到。但媽媽那種著急、緊張和埋怨的情緒會讓小男孩把這件事放大。
如果我們的寶寶并沒有因為被打而憤怒、恐懼或者委屈,我們完全沒必要再強化這件事情,這反倒會讓他覺得害怕。
必要的時候,我們的確需要教會孩子反擊,但如果孩子并沒有覺得被欺負,又或者能很快地平復自己的情緒,真也不用大驚小怪,非得讓他覺得是被欺負了。
你讓孩子打,他一定會打回去嗎?如果他內(nèi)心不愿意,你是不是又會說他膽小不勇敢呢?他要是回擊了,沒有打贏呢?這只會讓他受到更大的傷害,會對自己不自信。大人對孩子情緒的正確理解,才是對他最大的支持!
孩子被打,到底該怎么做?
我并不建議孩子被打就直接打回去,因為暴力行為只會讓暴力升級。但并不代表,被傷害了,要一味地忍讓。
不管孩子有沒有受傷害,都得告訴他最基本的原則。
是非觀念必須明確,要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而且,要是有別人打你,就算你不痛,也要告訴別人,“你是不對的,你不能打我。”
教孩子增強自我意識,學會保護自己。
孩子被打,爸媽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還手,會不會心里委屈難過,以后不自信?
所以你要教會孩子一些震懾對方的小技巧,讓孩子增強自我意識。
告訴孩子,如果別人打你了,并不是你弱,而是你比他更懂事,但是你不用怕他。
告訴孩子,如果你很生氣,你就要有生氣的表情,讓對方感受到;當你覺得被欺負了,你要顯示勇敢的表情。
這是美國兒童心理專家Michael Borba的建議,在被欺負時,你臉上怎樣的表情比你說的是什么更重要。
你也得讓孩子知道,要學會保護自己。為了防止對方進一步侵犯,要立刻推開他,并且迅速離開。如果對方還是繼續(xù)追打,一定要大聲喊叫,尋找大人的保護。要讓孩子明白,大人是可以保護他的。
孩子還手,不要責怪他。
如果孩子自己打回去了,請不要責怪他,要不然他會覺得異常委屈,為什么被打了媽媽還幫別人。
而是該問問他被打的感受,表達自己的共鳴;再聊聊打回去后的感受。如果孩子的情緒被排解了,告訴他回擊也要適可而止,注意分寸,別人不再欺負你,你的回擊也要停止。
告訴孩子,被欺負要告訴爸媽。
要和孩子強調(diào),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況,記得回來告訴爸爸媽媽。要他明白爸媽永遠會保護他、理解他,也愿意幫助他更好地應對不同的局面。尤其是內(nèi)向的孩子,一定不要讓他們把不愉快的情緒壓在心底。
有時候別怕孩子吃虧,因為讓孩子們學會自己處理沖突也很重要。
三歲前的孩子打人,大多數(shù)是因為動作比語言發(fā)展得快,他還不怎么會表達各種情緒;或者他只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又或者他喜歡另一個小朋友、想和他一起玩。
你的過多參與,也許會讓孩子沒有機會回應對方,失去積累經(jīng)驗的機會,要知道在多次的博弈之后,孩子才能找到保護自己和不受傷的最佳準則。
教會他自己去化解內(nèi)心的不快樂和憤怒,才是人生中更重要的課程。
( 想要了解更家教早教知識,歡迎關注“愛和樂教育服務”微信公眾號:ahyjyfw )